恒星光谱

在天文學,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,伴隨著的是光譜特性、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。根據維恩定律可以用溫度來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,但對距離遙遠的恆星是非常困難的。恆星光譜學提供了解決的方法,可以根據光譜的吸收譜線來分類: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,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,所以檢視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,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。早期(19世紀末)恆星的光譜由A至P分為16種,是目前使用的光譜的起源。

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"恒星光谱",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-SA 3.0.
O
有效溫度
≥ 25,000 K
太阳半径
≥ 6.6 R
太阳质量
≥ 16 M
B
有效溫度
10,000–25,000 K
太阳半径
1.8–6.6 R
太阳质量
2.1–16 M
A
有效溫度
7,500–10,000 K
太阳半径
1.4–1.8 R
太阳质量
1.4–2.1 M
F
有效溫度
6,000–7,500 K
太阳半径
1.15–1.4 R
太阳质量
1.04–1.4 M
G
有效溫度
5,000–6,000 K
太阳半径
0.96–1.15 R
太阳质量
0.8–1.04 M
K
有效溫度
3,500–5,000 K
太阳半径
0.7–0.96 R
太阳质量
0.45–0.8 M
M
有效溫度
2,000–3,500 K
太阳半径
≤ 0.7 R
太阳质量
0.08–0.45 M
L
有效溫度
1,200 to 2,000 K
 
太阳质量
≤ 0.08 M
T
有效溫度
750-1,200 K
 
 
Y
有效溫度
≤ 750 K
 
 
C
有效溫度
≤ 3,000 K
 
 
S
有效溫度
2,000-3,000 K
 
 
W
有效溫度
30,000-200,000 K
 
 
D
有效溫度
4,000-150,000 K